|转至:输电趣坛
大伙知道安装在导线的这个小盒子是什么吗?
是防振锤?驱鸟装置?还是防雷装置?
都不是,
这个玩意叫“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”,
名词解释:
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:分散布置在输电线路导线上,利用行波测量原理进行故障点定位及故障原因辨识的装置。
故障监测装置由监测终端及数据中心站组成,
严格来讲,
卡在导线上的装置叫“监测终端”,
监测终端收集信号后通过无线通信传输给数据中心站。
数据中心站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。
故障监测装置分类如下:
按导线温度分:普通型、高温型、低温型。
按供电方式分:感应取电、太阳能型、复合型。
按应用场景分:交流型、直流型。
▲太阳能取电
▲拆开后长这样
安装位置:
对于 直线杆塔,
应安装在距悬垂线夹出口处2.5m左右的导线上,
或距离防震锤0.5m左右;
对于 耐张塔,
监测终端可安装于耐张线夹与防振锤之间;
对于 多分裂导线,
监测终端宜安装于其中一根子导线上。
对于 垂直及错开排列多分裂导线,
监测终端宜安装在最上方子导线上;
对于 最上方水平排列多分裂导线,
监测终端宜安装在内侧子导线上;
为什么要安装故障监测装置呢?
假设线路没有安装故障监测,
线路发生故障后,
线路运维人员就得大海捞针一样逐基排查。
何况正如咱们上文讲过,
架空线路大部分的铁塔位置都是:
深山大川、崇山峻岭,
天罡地火、险象环生!!!
(不好意思,有点夸张了)
等你找到故障点后,
黄花菜都凉了!
▲ 没故障监测装置排查故障
但是当你安装故障监测装置后,
能立即知道故障地点,
故障定位极速准确,
能极大缓解故障巡查和抢修的压力,
提升电网供电可靠性。
故障定位可分为区间定位和精确定位,
一般是根据区间定位推测大致位置,
再根据精确定位锁定精确位置。
一、故障区间定位方法
1、故障点位于区间内
监测终端分布安装于交流输电线路M和N位置,
装置安装方向均朝B变电站方向,
如下图所示:
故障发生在M和N区间内C点处。
故障发生后,
短路电流均由母线流向线路故障点C,
所以监测终端M处与监测终端N处所监测到的短路电流相位相反,
如下所示:
2、故障点位于区间外
监测终端分布安装于交流输电线路M和N位置,
装置安装方向均朝B变电站方向,
如下图所示:
故障发生在M和N点区间外一侧的C点处。
故障发生后,
短路电流均由母线流向线路故障点C,
所以监测终端M处与监测终端N处所监测到的短路电流相位相同,
如下图所示:
二、故障精确定位方法
无论故障点在区间内还是在区间外,
因为行波的速度是恒定的,
均可以通过行波到达监测终端的时间差,
来计算故障点的具体位置,
原理如下图所示:
三、单端定位方法
上述均是通过两个终端来定位故障,
其实如果只有一个终端也是可以定位的,
只是效果不如多个终端准确。
方法1:
如下图所示:
M点为装有监测终端的监测点,
故障点发生在A变电站和M之间的C点处。
由故障点产生的行波以速度v沿输电线路向B变电站传播,
并在B变电站和C之间来回反射,
监测终端M记录故障行波通过该监测点处的时刻,
即可构成单端行波故障定位。
方法2:
如图A.11所示,
M点为装有监测终端的监测点,
故障点发生在A变电站和M之间的C点处。
由故障点产生的行波以速度v
沿输电线路向两端变电站传播,
并在A变电站反射,
监测终端M记录故障行波通过该监测点处的时刻,
即可构成单端行波故障定位。
从上节咱们知道,
监测终端越多,监测的精度就会越高,
但是投入也会增加,
那么怎么配置既精确,又有效呢?
根据论文
《基于分布式监测系统的超高压输电线路故障诊断技术应用》
行波在线路传输过程中会因电阻、电导、大地
以及电晕等因素产生损耗,
引起波形衰减。
文章以实测波形为例(见下图),
解释行波传输衰减规律。
行波传输至第一套监测终端时,测量其幅值为215 mA;
至第二套监测终端时,幅值衰减至71 mA;
传输至39 km时进一步衰减到33 mA。
较低幅值的波形使得其主要特征变得模糊,
难以提取,
对故障点的精确定位及波形类型辨识造成困扰。
此外,
当故障行波传输后其幅值降低到30mA以下,
则容易与线路偶然强电晕放电特征造成混淆,难于提取。
结论:
行波在输电线路上传播存在衰减与畸变,
在行波传播超过20 km以上时可能造成
波头陡度变缓、波头特征改变或消失,
影响诊断结果,
因此采取每20~30 km布置分布式监测终端较为合理。
根据:
《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技术规范》
Q/GDW 11660-2016
配置要求如下:
下图是厂家给的一个配置图:
当线路有“T接”,架空电缆混合时,
因为会影响行波的路径和波形,
因此要在接驳点配置监测终端,
如下图所示:
同时,当线路横跨多个地区,
涉及多个运维管理单位时,
最好在运维分界点配置监测终端,
避免出现故障后相互推诿扯皮现象。
1、雷击:
超高压输电线路发生雷击故障时,
故障电流为千安级,
通常可达几十千安;
雷击故障行波电流的波头较陡,
波头时间较短,通常为微秒级,
可以此作为雷击故障的辨识依据。
2、树障
因树枝接触导线或小于安全距离导致的放电故障,
监测终端录得的典型故障行波波形如下图所示。
波形特征:波头下降沿很缓,
波头上升沿较其它高阻接地故障陡;
放电主峰前有间歇性闪络;
行波幅值较小(小于100A),可低至安培级。
3、山火
因山火使空气热游离和烟尘等因素导致的放电故障,
监测终端录得的典型故障行波波形如图B.3所示。
波形特征:主波上升沿及下降沿均较平缓,
波头半峰值时间长;
行波幅值较小(小于300A);
波形较平滑,主波上升沿无明显预放电特征,
但主放电前一般存在微弱预放电。
4、风偏
因强风导致导线与杆塔或避雷线
距离小于安全间距发生放电故障,
监测终端录得的典型故障波形如图B.4所示。
波形特征:主波上升沿较陡,波头时间小,
半峰值时间长;常短时间内发生多次故障,
由于放电通道相同,主波相似度高。
故障案例1所在线路全长208.734 km,在该线路48号杆塔、84号杆塔、107号杆塔、160号杆塔安装了故障监测装置。该线路于2019-03-16T13:25:49发生跳闸故障。对该线路4套监测终端采集到的工频电流进行对比,得到故障时刻48号杆塔及84号杆塔L2相的工频电流波形如图5所示。图中异常电流突增2个周期后归零,与线路发生故障时工频电流特征一致,判断该线路L2相发生跳闸故障,且48号杆塔与84号杆塔上分闸工频短路电流相位角相反,因此可确定故障点位于48号杆塔与84号杆塔之间。
在48号至84号杆塔之间进行双端行波定位计算,根据故障时刻找出初始故障行波电流波形,如图6所示。对两波形的波头时刻进行标定后,可知初始故障行波第一次到达48号杆塔的时刻,与第一次到达84号杆塔的时间差Δt=4 μs。根据在线波速测定结果,行波在该线路的波速为290 m/μs,可算出故障点在距离48号杆塔8.474 km处。查阅线路档距资料后,确定故障杆塔为66号杆塔。本次故障行波电流幅值较小且半峰值时间较长,判断为非雷击故障。